目前,藏地有些人写书,既不是写论典,也不是写见解、行为、修法,而是写一些仪轨。所谓的仪轨,在藏区满地都是,如果我想编撰几个仪轨,也不成问题——找几本书这里抄一点儿,那里抄一点儿,拼凑一个给你们,说是我的伏藏,我想没有人知道是假的。所以这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性,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。
在此我要提醒大家,就算你们觉得伏藏有多么奇妙、多么殊胜,也不能认为,一旦遇到伏藏修法,就可以马上成佛,所以一听见伏藏,便不加拣择、趋之若鹜。假如缺乏应有的知见,以后在遇到一个自称是伏藏大师的人,拿着一两张经文给你们宣称是伏藏的时候,你们也许就会在没有任何理性观察的情况下,单凭感觉随顺而转了。
要知道,假的伏藏会导致两种结果:一种结果,对我们的修行无利无害,但是会浪费宝贵的时间;另一种结果,就是修行不但没有成就,甚至连世俗的一切都越来越不吉利,这是最恶心的结果,也是对我们伤害最大的结果。所以,我们要慎重对待伏藏。
藏文版宣说八关斋戒的佛经在讲述八关斋戒的功德时,是用比喻来描述的。
第一个比喻:即使印度恒河等四大河流的河水能用一杯或一滴的计量单位来估量,守持一天八关斋戒的功德也无法衡量、不可思议。
第二个比喻:如果南瞻部洲坐满了阿罗汉,有人终身以各种各样的珠宝、食品、衣物等等供养如此之多的阿罗汉,其功德,也不如守持一天八关斋戒功德的千分之一、万分之一,乃至十万分之一。
虽然从宏观的角度而言,一个人坐在床上打坐,应该可以有安住者、安住处、安住的境界等等的分别。在哪里安住呢?在床上安住。谁在安住呢?心在安住。在什么状态中安住呢?在空性的状态中安住。但实际上,所谓的安住并不存在什么安住者、安住处等等。心和空性的状态并不是两种事物,而是不可分割的一回事。
随喜时,应该随喜十方诸佛菩萨、金刚上师、善知识等等的一切戒定慧功德,然后回向。在西藏,有很多人会从遥远的地方一路磕头到拉萨,过程异常艰苦,如果有人能真心诚意地随喜他们,纵然没有经历路途的艰辛,却能得到同样的功德,这是佛亲口说的,对此无须有任何怀疑,这就是积累资粮的窍诀。
密宗观察上师有三个步骤:第一是在远处向他周围比较了解他的人打听,这位上师戒律清不清净,有没有慈悲心、禅定以及智慧等等,这是初步的观察方法;第二是到他附近,亲自考察他的所有行动;第三是通过直接接触,也就是跟他一起住、一起走、一起做事情,以这种方式来进行仔细观察。
在这些过程当中,若没有发现任何问题,并认为密宗对上师的要求他都具备了,才可以依止,才能视其为根本上师。这样的上师需要终身依止,时刻跟随其后,尊听教言,依教奉行,就像米拉日巴依止上师的感人事迹一样。要听闻密法,就应该这样做。
但是,我们现在往往没有时间和条件去进行观察,又想闻听密法,那该怎么办呢?就只有到藏地去,依止为众人所公认的那些高僧大德,在他们座下接受灌顶。得到灌顶后,再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完整修法。得到修法传承后,回到家里实修。将得到的法全部修好以后,再去求下一步的修法,然后再回家修。只有这种方式,才是实际而又可行的。虽然藏地和内地天各一方,来回奔波确实有一定困难,但是,在没有其他办法之前,我们也只有克服,只能选择这条路。
为什么称作“无量”的慈、悲、喜、舍呢?因为修慈、悲、喜、舍的功德不可思议,无法衡量,其善根深广难思,故叫做无量心;再则,修慈、悲、喜、舍时,其对境是普天下所有众生,因众生数量无尽,所以也称作无量心。
暇满难得如昙花,
人生无常似秋云,
百劫因果不错乱,
轮回苦海恒无尽。
三界海涯连天边,
生死潮音几时休?
古来多少行法人,
依此法船渡苦海?
时光如电易消失,
万年世事皆如梦,
虚度暇满难复得,
是故迅速当精进。
往昔我由何处来?
将我又往何处去?
匆匆忙忙我为何?
皮肉血骨何为我?
法界本无处,究竟方可证,
清净恒光洁,日月皆莹净。
法界本来没有依处,远离一切戏论与执著,不但凡夫证悟不了,八地菩萨乃至十地菩萨也都无法彻底证悟。唯有达到究竟果位的佛陀,才能够通达。佛陀所证悟的,是犹如日月一般清净、永恒、光洁、无碍、寂静、晶莹、纯净的境界。
作为宁玛派的弟子,我们一定要修大圆满。虽然我一直告诉你们,不要急着修大圆满,它和我们还有一定的距离。但我并不是说大圆满不能修,也不是说我们不需要修。大圆满肯定要修,但在修大圆满之前,必须要修加行。在没有修加行的情况下,匆匆忙忙去修大圆满也不会有任何结果。不但修不成大圆满,甚至会让我们对佛法失去信心。如果出离心、菩提心的基础都没有建立起来,将来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。
皈依是一切修法的基础,皈依戒也是一切戒的基础。一切修法都以皈依为前提,所以要皈依。
在皈依戒之后,才能传授居士五戒。在没有皈依之前,没有资格受任何一条戒。先要懂得什么叫皈依,再受皈依戒。受了皈依戒,就有了一切戒的基础,从此以后受什么戒都可以。没有皈依就受五戒,这不叫受戒,只是自己的发誓而已,不是正规的戒律。所以,在懂得什么是皈依后,就可以得到非常圆满的皈依戒,之后哪怕仅受一条戒,都称得上是一条完整的戒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