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人在打坐中,刚刚略微接触到空性时,一看到我不存在,就立即害怕了。因为我们以前一直认为我是存在的,而现在突然发现,“我”的确不存在了,所以就开始害怕了:若我都不存在了,那现在坐在这儿的到底是什么呢?那该怎么办呢?其实不用害怕,对钝根者而言,这是正常现象,是已经开始有一点点接近空性境界的表现。
当一个人杀生、偷盗的行为完成以后,在他的阿赖耶识上就会留下这个行为的种子。这颗种子什么时候发芽是不定的。经书中常用粮食的比喻来说明报应的早晚。粮食蔬菜品种繁多,它们成熟的早晚也不相同。有些成熟只需要一两个月,有些却需要五六个月甚至更长时间,这种差异来自于种子本身的不同,以及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因素。
很多人认为,年老时如果没有钱,又没有儿女照顾,生活就会没有保障,所以都拼命地为钱而奔波。他们为今后的生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,却丝毫没有考虑到后世。死亡与投生,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。世俗人对此不做任何准备的做法,是非常可怕的。
从智者的角度来说,世俗人的宇宙观、价值观、人生观都是颠倒的。但因为凡夫都过度地傲慢自大,所以会认为自己的价值观等等是正常的,而那些伟大的修行人的价值观、世界观才是错误的、颠倒的,这都是无明、烦恼、无知、愚痴的结论。比如说,很多居士会认为:我没有时间修行。因为我要去挣钱,等我挣了很多钱之后,就可以供养三宝,可以为佛教作贡献。其实,这都是掩盖了其他目的的表面托词而已。所谓佛教,就是智慧和慈悲。慈悲和智慧不像衣食等商品,是不可能用钱去买卖交易的。虽然在家人应该为弘扬佛法出些钱,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。如果真正想为佛教做事情,就是要自己修行,之后尽量去传播真正的佛法。除此之外,那些身前身后的浮云名利都是无关紧要的。
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,在释迦教法的听众当中,有着各种不同背景的众生──外道、婆罗门教徒、天人、非人等等。其中以婆罗门教徒为主的很多听众,都持有与实际不符的宇宙观。佛陀深知,如果不合时宜地去驳斥他们,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,弘扬佛法的事业也将受到威胁。为了与这些听众的根机相应,释迦牟尼佛便采用了一些善巧方便——虽然明知那些观点是不对的,却没有去推翻他们。只要能传讲三法印中诸行无常、有漏皆苦、诸法无我的道理,其他观点正确与否都不必在意。因为唯有通达三法印,才能让他们从轮回中解脱。其他诸如宇宙观等等学得再透彻,也与解脱没有任何关系。
请大家反躬自问,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当中,自己究竟作了多少善业多少恶业?答案十分明确。只要是普通凡夫,则绝大多数都是罪业,而善业所占的成分必定是微不足道的。有的人认为,我每天都在念经、打坐、做功课,应该不会造作什么恶业吧?虽然做功课是一种行善,但有自知之明的人都必须承认,连在做功课的时候,心里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涌现出贪嗔痴的念头。既然打坐的时候都是这样,那么不打坐时的情形就可想而知了。还有,不仅仅是今天的这二十四小时,包括昨天、前天,乃至流落轮回中的每一天,无论不知不觉,还是刻意而为,每个众生都在不停息地造作恶业。
居士的见解可分为三个层次。最低层次的见解,就是需要有世间的正见。世间正见有两点:第一、深信轮回。即深信轮回、前生、后世都是存在的;第二、深信因果。这两个叫作世间的正见。从见解的方面来说,这两个就是标准居士的最低见解。如果具备了这两个世间正见,就可以说我们在见解方面已经达到了最低层次的标准。虽然这是最低层次的见解,但佛也说了:任何人具有这样的世间正见,则此人于千世中不堕恶趣。千世是什么概念呢?现在就是我们的第一世,然后第二世、第三世……一直乃至千世。这是佛亲口说的,所以很重要,它是我们整个修行见解的基础。
作为佛教徒,首先要做到的,是看破金钱、名利等等。“看破”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要知道这些都是过眼烟云,其中没有什么好的东西。当然,即使今天知道了,我们也不一定能马上放弃,佛没有这样要求我们,即使要求了,我们也做不到,但不能放弃并不代表轮回不是痛苦的,也并不表示将来我们不能放弃。虽然我们从理论上知道了这些道理,但做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,在修行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我们还是会执著世间的盛衰荣辱,还是会在乎物质世界的感受,只有通过修行,才能淡化乃至彻底断除这些执著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
佛教认为,众生流转轮回的因不是身体,而是业力,如果业力存在,即使肉体一再地消失、完结也没有用!因为我们的阿赖耶识上留下了很多以前的习气,当这些习气成熟的时候,肉体随时都会产生。可以这么说,从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,到众生的肉体,都是阿赖耶识的产物,就像唯物主义所说的精神是大脑的产物一样,只要阿赖耶识上有业力,再怎么折磨肉体,也无济于事,所以,释迦牟尼佛要求佛教徒不要故意去过艰苦的日子。因为无论多么艰苦,也只是自己痛苦而已,不可能从中看到解脱的曙光。
居士的意思,就是接近、亲近善法。善法究竟是什么呢?从小乘的观点来看,是指阿罗汉。居士就是亲近阿罗汉——还没有成为阿罗汉,是预备的阿罗汉。但我们有没有预备,那还得看看够不够标准,够不够资格。如果是一个具格的居士,那就可称为预备阿罗汉。预备阿罗汉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?我们就从三个方面简单地谈一谈:第一个是居士的见解;第二个是居士的修法;第三个是居士的行为。有了见解、修法、行为之后,自然就有了果。小乘的果就是阿罗汉;大乘的果就是成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