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心与世界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第一,内心是世界的创造者;第二,内心是世界的感知者;第三,内心是世界的毁灭者。就像做梦的时候,心是梦境的创造者,也是梦境的感知者,醒来的时候,它又是梦境的毁灭者一样。
因为痛苦或者快乐产生时,能检测到大脑某个部位的脑波会有所变化,所以有些人认为:痛苦与快乐是大脑活动的产物。其实并非如此,大脑只是一种工具而已,意识依靠大脑可以辨别、感受外面的东西,但痛苦与快乐本身却不是由大脑产生的。佛学经典中多次探讨并论证过,痛苦来自于我执或执著,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讲的;此处的结论是痛苦和幸福的产生不是来自于外界,而是与我们自己的观点、习气或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。所有的痛苦都是我们自己的执著创造的。
藏传、汉传之间,只是传承的差异,实际上都是佛教。譬如说,藏、汉译本的《中论》,就是从一个梵文蓝本翻译成两种文字的,其中除了极少数翻译上的差别以外,包括偈颂的数量、顺序,以及偈颂的内涵等等大体上也是一致的。我以前也讲过《中论》,当时用的是鸠摩罗什译师翻译的版本,从中我发现,除了几个偈子以外,其内容跟藏文版是一模一样的,而且也翻译得非常好。首先用词简练,虽然字数不多,基本上是五个字的偈颂,但涵盖的内容却非常丰富;再有就是每一个偈子的内容表达得非常清楚、准确,词句也十分优美。当然,藏文版的《中论》也有这些特点。
现世肉体上面的特殊标记,是通过前世死的时候出现的意形身这个载体,而把很多前世的信息带到下一世的。比如说,我们用无线电话的时候,发话人说的话是一段声波,声波可以转换成电磁波,电磁波可以传到对方的手机里,又再把它转成声波。接听者听的时候,发话者讲的所有讯号全部听得一清二楚。这是谁传过来的呢?在发话者与接听者中间,有一个肉眼看不见,实际上却存在的东西,是它在传递这些声音。
得到这样的人身,听到殊胜的佛法,还有一定的时间去修行,这是我们极为难得的一次机会。除此之外,世间的任何其他东西都不会如此难得。不要说世间人很羡慕的名利、财富等等,哪怕是珍贵无比的如意宝,我们前世都曾经拥有过,将来也一样会拥有,但这些东西并没有给我们今天留下任何好的结果。
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如果今生没有走出第一步,下一世想再获得人身,都难上其难,继续修行的机会就更是微乎其微。所以,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当下。如果今生能迈出这一步,即使修行的境界不是很高,也会为来世打下良好的基础。菩提心本身所具有的加持力,就能让我们拥有继续修行的机缘。这样无论下一世投生到何等环境、何等人群当中,天生就会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,成为具足慈悲菩提心的人,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。所以,第一步非常重要。
下雪的时候,如果将墨水倒在雪里,雪就变成了墨水的颜色;雪化之后,在地上仍可以看到这种颜色。同样的,如果以烦恼去造业,当这个烦恼消失的时候,这个业就会留在阿赖耶识上。业(或因)是一种特殊的能力,就像稻谷的种子,虽然我们肉眼看不出它能生出稻芽,但它确实蕴藏着这样的能力。同样,当阿赖耶识上播下一个业的“种子”,经过一段时间,在因缘成熟后,它就会产生“果”,这个果也叫报应。所以,因(或业)的本性就是阿赖耶识上这种特殊的能力。
穿衣服的时候应当发愿:“愿天下所有众生具有惭愧心。”如果没有惭愧心,就会不知羞耻、无恶不作;有了惭愧心,就能自觉地尊重因果、护持戒律,而不会造作恶业。
我们不能以为烧香、磕头等是世间法,而听闻大中观或大圆满等就是出世间法。因为,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并不是依外相而区分的。比如向三宝供灯,在同样的供养对境、同样的供养物、同样的供养人的情况下,如果不具备出离心,供灯的发心是为了求得世间的圆满,为了健康长寿、升官发财,或者来世得到人天的福报,这样的供灯就是世间法;反之,如果具备了出离心,供灯的发心是为了求得解脱,而不是为了健康长寿、升官发财,这样的供灯就是出世间法。衡量世间法与出世间法,就是以是否具备出离心为标准的。
若是为了得到世间的名誉、财产、健康、长寿等而念观音心咒,这就既不是大乘法,也不是小乘法,而只是世间法;如果你念诵的目的是为了解脱,但只是为自己一个人的解脱,没有为其他众生着想,这个六字真言的念诵就是小乘法;如果你念六字真言时,没有求世间法,而是求解脱,不但是求解脱,而且不是为独善其身,而是为天下一切众生的解脱而念,那么,你所念的这句六字真言就是大乘法;在这种发心的基础上,若具备了密宗所讲的殊胜见解和修法,如一切法本来清净和生圆次第的修法,以这样的观点和方法去念六字真言,这就是密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