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无始以来,到没有听到般若波罗蜜多之前,我们一直不知道世界是自己创造的,一直以为世界是外在的东西,所以时而恐惧、时而贪著,迷茫、沉醉于自己创造的世界当中。最后生命结束的时候才发现,原来世上并没有有意义的东西。
其实,这一切都像是一场梦:我们自己创造了梦中的一切,然后又害怕或喜欢梦里的东西,所以在梦里造作了杀、盗、淫、妄等恶行,也行持了慈悲心、修行、六度等善行。如果追求不到梦中的美好事物,就会痛苦、失望乃至绝望。因为害怕出现更大的痛苦,就千方百计消灭一切可能导致痛苦的东西。但这只是一场虚无缥缈的梦,实际上既没有什么可追求的,也没有什么要远离的,因为都是自心创造的。
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,应当将菩提心当作一生修行的重点。千万不要认为在修习五加行的几个月中,念诵完十万遍发菩提心的偈颂,就算完成了修菩提心的任务,从此以后就万事大吉,可以与菩提心修法诀别,转而修习生起次第、圆满次第、大圆满等修法。这是荒唐之至的愚蠢之念!要知道,在我们的一生当中,始终都不能离开菩提心的修法。
业际颠倒有粗细两种分别:一生当中做屠夫、妓女等等,始终都是以造业作为谋生手段,这样的人叫做业际颠倒,这是从粗大的方面讲的。从细微的角度讲,那些经常不修行,很懈怠散乱,对修法没有任何兴趣,经常喜欢造业的人也叫业际颠倒。这种人虽然不是屠夫、妓女,但是喜欢造业,不喜欢修行,不喜欢忏悔。我们是不是这样的人,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,只有自己内心才知道。如果是,就要改邪归正。以前无论造了多少罪业,现在都有办法清净,主要是看以后能不能改正。如果能够改正,哪怕是造了五无间罪的人也有可能解脱;如果不能断恶迁善,继续业际颠倒的话,就只会一直造业,这样的结果,就没有解脱的一天。
我们现在都是凡夫。什么是凡夫呢?所谓凡夫,就是从无始以来,一直都流转于轮回,没有什么成就的众生。作为凡夫,从无始以来一直在轮回,现在如果不修行,以后还会是这样,绝不可能在无因无缘的情况下中止轮回或者从轮回中得到解脱。如果需要解脱,就要掌握一定的方法,没有方法,就无法解脱。
修四种无量心时,都必须修四个具备。如修慈心时,这四个具备即指:具备想望——强烈地希望每一个众生都能获得利乐;具备发愿——在想望的基础上,祝愿——切众生都能获得利乐;具备发誓——发誓从现在起,要根据自己的能力为众生创造利乐;具备祈请——祈请上师三宝加持我能够为一切众生创造利乐。修慈、悲、喜、舍四无量心时,都不能离开这四个具备。
很多人虽然学了佛,但由于没有足够的闻思修,所以素质和不学佛的人一样。佛教团体中互不团结、互不理解,互相抱怨的现象也随处可见。他们为什么没有修行?就是因为不知道人身多么难得,不知道现在的机会多么难得。一个人买再大的房子,再贵的名车,都没有用。要珍惜当下自己的生命,珍惜自己的机会,这个非常难得。我们要知道,我们现在是最幸福的时候了,在这个时候,我们还不知道幸福,还不修行的话,再往后走就是下坡路了。
虽然佛陀将这个世界描述成很多不同的形状,但并非意味着这个世界同时存在这么多不同的形状,而是表明一个世界在不同众生的眼里会显现出不同的面貌,其原因就在于内在因缘的不同,只有佛才能知道个中奥妙。佛经中对这个世界的各种描述就是由此而来的。
很多不了解中观的人,在看到《金刚经》、《心经》等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里讲五蕴皆空、四大皆空、诸法空性等等时,因为不懂得将世俗谛与胜义谛分开,总是感到其中矛盾重重:到底有没有成佛之说呢?既然佛是空性,为什么要学佛呢?怎么能成佛呢?有没有因果轮回?既然因果、轮回、学佛、成佛以及度化众生都是存在的,又怎么会是空性呢?要解决这些问题,就需要分开二谛。
回向和发愿有何差别呢?在行善(如放生)时造了善业,以此善业为前提,于行善后所发之愿即是回向。平时,不以所造善业为依托的发愿,即是普通的发愿。如看到佛像、佛塔时,于其前发愿“祝愿我生生世世……”这就不是回向而是发愿。回向和发愿的差别在于有无行善,有无所回向的善业。
有些中年人想多挣点儿钱的目的,就是因为考虑到有能力时不存钱,老了孩子们又不照顾,晚年时就会面临很多困难,所以现在要多攒点儿钱,为未来做一些准备。既然为了今生的下半辈子都有这样的想法,我们为什么不为下一世做准备呢?这也是应该的呀!虽然晚年还未到来,可是我们知道它迟早会来,所以现在就要做准备;同理,后世、后世的后世也一定会来,既然会来,为什么不事先为它做好准备?这是非常重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