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菩萨戒都是在菩提心的基础上。没有菩提心的话,基础都没有,根本就不可能得到菩萨戒。
受持菩萨戒之后,立刻要做的,就是广学菩萨的学处。不论是选择受多少条戒,受完戒出坐后,立即就要去学习自己选择的那些戒条。如果受菩萨戒后不马上学习戒律,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犯戒。菩萨戒的戒本,简单的有宁玛巴的《三戒论》,目前已有汉文本;较广、较详细的,则有宗喀巴大师所著的《菩萨戒品释》,这本书也已有汉文本。所以,要进一步了解菩萨戒的戒条,就可从这两本书着手,之后才知道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,什么是可行或不可行的。了解后就要开始真正去实践菩萨的行为。
论典强调的依法不依人,即学习和研究佛法的时候要相信、依靠正法或真理,而不能依靠人的名声、地位、势力的大小等等。要观察此人所说的话是否符合佛法的内容,是否符合事实,符合就可以相信;如果发现其言谈与佛法有所不符,则无论对方再有名声、再怎么样也不能盲目听随。
不管是释迦牟尼佛,还是法王如意宝,所有的先辈都告诉我们,要想度化众生,首先自己必须获得一定的成就。如果自己尚未成就,还像其他众生一样自身难保,仍在六道轮回中徘徊,又怎么去度化对方呢?因此,只有在获得一定成就,并具有相应能力以后,才能实现度化众生的目标。
那么,究竟什么是成就呢?成就的最高层次,就是成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的佛果,这是最顶点的、至高无上的成就。一旦成就这样的佛果,从此以后的唯一工作,就是度化众生,亦即让一切众生了知生死轮回,令其通达如何从轮回中寻求解脱之路,并最终顺利地迈向解脱。
法布施特别重要。如果有人告诉我们:今天整个鱼市场的生命,要么你既不能念一句佛的圣号,也不能喂甘露丸,统统送给你,让你去放生;要么你可以给它们念咒,喂甘露丸,搁系解脱,但不卖给你。面对这种情况,该如何选择呢?一定选择后者。
从近的角度来看,如果将成千上万的生命拿去放生,使它们避免死亡的痛苦,其意义不言而喻。在面临死亡的时候,赋予它新的生命,绝不是给它一些钱或其他的东西所能够比拟的。比如说,当我们即将被杀的时候,有一个人来救我们好呢?还是给我们很多钱好呢?道理可想而知。如果自命都难保,拿钱来干什么呢?后人也不可能用我们身后遗留下来的钱为我们超度,所以钱没有用,挽救生命当然很重要。
但眼光再放长远一点看,则是法布施更为重要。为什么呢?因为,虽然他们将这些鱼送给我们放生,可以免去这些生命一次死亡的痛苦;但是,如果不能给它念佛等等,就没有办法真正利益它,仅仅是放了一条生命而已。它以后去干什么就很难说,如果是肉食动物,还不如让它在闻听佛的名号后死去,既可以为它种下善根,还可以让它停止造作恶业。
修菩提心时,既不是仅仅把心平静下来,什么都不想,也不是去观想佛像之类的对境,而是要去思维。思维什么呢?思维轮回中的众生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,要去认识这个问题。每个人都有思维的能力,在对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后,就会产生动力,然后便会着手去做,这是很自然的。
发菩提心的颂词念满十万遍,是否就意味着菩提心圆满了呢?绝非如此!念诵这个偈子虽然有加持,也有善根,但念完后到底有没有菩提心,却不能以此为准绳。
出离,就是离三界苦,证涅槃乐。修外加行的目的,就是修持、培养出离心。
很多人经常问:什么时候人身难得、寿命无常等外加行算是修完了?
检测外加行是否达标的尺度,是观察自己是否仍然贪爱三界。所谓三界,是指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也即六道轮回。对三界中欲界的饿鬼、地狱、旁生三恶趣,应该没有人会贪爱,但还是有人会贪爱人、天两道的人天福报。真正的出离心,是对三界六道非但没有丝毫的留恋,甚至还有强烈的厌烦心。
以前有一个法王如意宝的弟子,也是我们的上师。我们平时相处较多、时常聊天,所以比较了解,的确是非常好的修行人,现在他已经圆寂了。
有一次我在成都放生的时候,想做一件与佛法没有太大关系的事情。但不久在拿书时,看到床头柜上放的这位上师的照片,立即打消了想这个事情的念头。虽然照片不会说话,但因为这位上师经常给我们灌输出离心的理念,我们聊天的时候,也是聊出离心、菩提心、无常等等,所以他的照片也有这样的能量或气场。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,一位普通的上师照片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,法王如意宝对我们的摄受力就更不用说了。具有如此功德力的人,才能称之为上师。
身根自性净,冷煖触非有,
法界理亦然,触处常远离。
菩萨出定以后,虽然有感受,但他已经体证到身根自性本来清净,所有寒热冷暖的感受,都是显而无实有的现象。菩萨入于根本慧定时,已经真正接触或进入到法界的状态,法界也是像身根一样,远离了冷、暖、苦、乐等所有触的感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