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们总是以为,是外在的事物约束了我,为了生活我必须去工作挣钱,如果不做这些事情,就没法生存。之所以这样认为,其原因也很简单,因为大家都在这样做,所以我也要这样做。其实,在这个世界上,没有一件世事是必须要做的,放下了也就放下了,只是我们认为这些事是肯定要做的,才会始终放不下。
现在科学家也发现,很多人在没有大脑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思维。这种情况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词,叫做“脑外记忆”。顾名思义,就是大脑范围之外的记忆。比如说,有些人可以回忆前世,有些人在精神脱离肉体的状态下,可以看到很多东西等等。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!以前很多人都认为精神是大脑活动的产物,但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说法产生了怀疑。因为,包括很多的神经科学家、心理学家、哲学家等等,都从不同的地方收集了很多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例,最后大家不得不开始相信,原来意识既不归属于物质,也不是物质的产物,不但不是物质的产物,而且还可以反过去影响物质。
海森堡的“测不准原理”,就是意识作用于物质的例子。虽然这还不是所有物理学家的观点,但很多非常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都对此持赞同态度,由此可知,精神是可以影响物质、“遥控”物质的。当然,西方科学界在此方面也刚刚起步,还没有取得什么进展,大家都各自为政,互不承认。所以,在解释意识方面,现代科学也没有什么可讲的,只有佛教才是唯一的权威。
获得密乘戒需要得到真正的灌顶。现在我们也会说,我是受了灌顶的,有密乘戒。但是否真正得到,要看三个方面:给你灌顶的人有没有灌顶的资格和能力,再进一步说,他自己有没有密乘戒;你本身有没有受灌顶的资格;举行的灌顶仪式是否如法。如果能保证这三方面都没有问题,才可以说我已经入了金刚乘,否则,是不是金刚弟子还是值得怀疑的。
加行道最低的层次,是从不造作的菩提心开始。当一心一意想要利益众生,有了为众生而成佛的决心以后,才会有不造作的菩提心,这是加行道的第一步。
只有依靠菩提心,才有希望走上大乘佛法的解脱道,这是真正的依处。无论是谁,都应该有一个依处。那么,我们应该把什么作为自己的依处呢?每个人都知道,以金钱、名誉和地位为依处是靠不住的。亲人、朋友、同事可以作为依处吗?亲眷好友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现世的生活问题,但是,在了脱生死的难题上,他们却无能为力。佛经里将此比喻为:两个不懂水性的人同时溺水,是谁也救不了谁的。同样,亲友和自己同是凡夫,同在生死轮回中流转,他们自救尚且不能,又怎么能拯救我们呢?所以,把他们作为依处也是靠不住的。那么,以一些社会团体等为依处,是否靠得住呢?答案也是否定的。在解决生老病死、从轮回获得解脱的问题上,谁也帮不了我们。唯一值得我们依靠的就是解脱道,特别是菩提心。
更广、更伟大的悲心,是绝不止于让众生吃饱穿暖,虽然这些事也要做,但却不是重点。最重要的,是要让所有众生明白轮回的真相及解脱的方法。首先是令众生了解轮回的真相,然后教导他们如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。佛最伟大的慈悲即在于此。
放生时要给它们念佛的圣号或其他咒语。让这些生命听到佛的圣号和咒语,对它们有很大的利益,这是经书里有记载的。念的时候要想办法让施放的每一个生命都能听到。如果我们坐在远远的地方念,念完后回向给它们,虽然这也有功德,但因为它听不到,所以闻听佛号的功德它就得不到。
如果在它们听得到的地方念,则可以使它们得到两方面的功德。一是,它能够得到我们念经回向给它的善根;二是,在听到佛的圣号、咒语后,它一定会解脱,不是说下一世一定解脱,这要看它的业障是否深重,但不会经历很长时间,它一定会得到解脱。
生起真实不虚的菩提心难度很大。无始以来,我们一直串习着一切为自己打算的想法,而一心一意、诚心诚意为其他众生打算的念头少之又少,即使有,其范围也非常有限。因为,我们早已习惯了自私自利之心,却从未串习过利他之念,所以,要发起菩提心确实很难。但纵使困难再大,也要励力修习。
悲心的本体是愿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痛苦,此修法需要四个具备。①具备想望:强烈地希求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痛苦;②具备发愿:发起愿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痛苦的心愿;③具备发誓:下决心以自己的力量而令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痛苦;④具备祈祷:祈祷三宝加持自己能够令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痛苦。
打破、推翻原有观点从而证悟空性是中观的见解,而仅仅不思的观点不是中观的见解。这二者从言词语气上不易鉴别。中观的观点,是观察“有”、“无”、“生”、“住”、“灭”等等,当观察到一定程度后,才能深深体会到原来“有”、“无”等等都是我们自己的、佛经上称之为“增上安立”的东西。
“增上安立”就是指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当作“有”而不当作“无”等等。然而现在事实却根本不是我们以前所想象的那样。我们原来所想是一回事,但是现在证悟之所见又是另外一回事,此二者之间有天地之别!概念都不一样。这种“深深的体会”叫“初前期证悟”,可以称之为“证悟了”、“开悟了”。但开悟是分层次的,并非指成佛。证悟就是开悟,但开悟不一定指成佛。